其實在諮詢的時候,不管是國內外,我常常發現有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很多人把自己的茫然歸罪到自己缺乏自信心的身上,也有很多人會立刻向我舉證是什麼原因而造成他們的不知所以。
但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們的環境從來就沒有鼓勵我們去開發屬於自己的個人興趣。
我們常常覺得外國人好像一般來講比較有自信。
我其實以前也這麼認為,也以為是民族使然的關係,但一直等到生了小孩子以後,慢慢地發現一個人的自信跟國家民情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跟一個家族的教養有比較多的連結。
我的客戶中外人士都有,我發現自卑與自信的人幾乎在哪一個國家都比比皆是。
在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當自己在詢問客戶們有什麼個人喜好的時候,他們往往都是呈現渾然不知所措的狀況。
這樣的發現其實讓我感到十分的驚訝。
因為以一個靈魂的成長與開發來看,了解自己的喜好幾乎是奠定一個靈魂基礎的起步點。因為人們會在透過做自己喜歡的事中慢慢地得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進而對自己個人產生存在價值,而慢慢地演變成他人眼中所看到的自信心。
以台灣的教育環境來看,由於家長們一般太過於在乎孩子們的教育成績,間接地忽視了孩子興趣的重要性。
一昧地遵從社會的期待成長,慢慢地也會抺滅了他們的人格發展,演變到後來就連自己真正要什麼也不太清楚。
我在這裡所謂的“興趣”,不是指讓孩子坐在電腦前玩電動就叫興趣。我發現很多家長太忙的家庭裡,小孩子會習慣性地尋找電子用品來得到娛樂,那其實不叫做興趣,而是一種習慣。那大多是父母沒有時間或是心思管教孩子,而讓電子用品成為“保姆”的一種後果。
我在這裡所謂的“興趣”,指的是可以讓小孩子身體力行,用腦,用手之類所產生的“嗜好”。如繪畫,運動,登山,讀書,做手工藝,表演。唱歌等等的事,基本上就是“就算沒有人陪他們玩,他們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快樂的嗜好”。
我雖然是在台灣長大,但卻是在國外養小孩子的。
我發現在國外的教育底下很極力地在開發孩子們的興趣。
這個意思就是說,一般小學的教育制度很在意孩子們的興向發展,再來才會關心他們的成績好壞。小孩子們要是美術上有所天份,很常得到師長們的讚揚,在課外輔導上也有很多樣化的選擇可以讓小孩去自由的發展。家長們往往會在小學的時候讓小孩子們參加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課程,藉此慢慢地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喜好。
一般在進入國中之前,大家都有了基本的喜好,在進入第八年級到十二年級階段再慢慢地來加強孩子們的課業學習。但在這個同時,學校也會有許許多多的活動來繼續讓孩子們深造他們的個人技能。
孩子們因為喜歡做而常做,因為常做而慢慢地變得熟練,因為熟練而變得專業,因為專業而變得有自信,這樣的練習其實在國外的教育底下是在小學階段就該完成的。就像是我家的軒軒一樣,她很喜歡攝影,我們從她三歲的時候就買了相機讓她去照相,到了現在她十二歲,她的許多照片幾乎比家裡的任何人都還要來得專業。或許她的學習能力沒有瀚瀚好,但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美術天份卻比同年齡的人要來得好很多。那樣的技能讓她不會時常拿自己不好的去跟別人的相比,也慢慢地能夠接受人人各有所常的事實。此外,我們讓她參與了各項的運動,慢慢地發現她的臂力遠比腳力要來得好,也慢慢地知道她個人比較喜歡什麼樣的運動。
同樣的,瀚瀚雖然藝術天份沒有軒軒好,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閱讀能力很強,他很喜歡看書,也看很多書。除了玩電動遊戲以外,其實他可以一個人關起來看一整天的書。在參與了許多的運動之後,他發覺自己的臂力雖然不是那麼好,但腳力卻是十足。所以他選擇足球做為他最喜歡的運動。
所以在國外, 如果你驚訝地發現為什麼父母們好像很喜歡讓國中以前的小孩子們去參加許多的課後活動,其實在仔細詢問之後,你會發現那些所謂的課後活動大多是運動,美術,更甚至是登山露營等事。
所以如果你覺得外國人為什麼好像感覺起來都比較有自信的原因,其實大多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鼓勵去開自己的喜歡,去認識自己。
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他們會慢慢地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成就感以及優越感,進而形成人們眼中所謂的“自信”。
小孩子不會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但是讓他們深入了解的可能卻往往是由父母來提供的。
所以如果你已經是個大人卻怎麼都還找不回自信的時候,我往往會建議你從最“基層“開始做起。重新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興趣,慢慢地去累積屬於自己的成就感。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父母的話,那我會建議你盡可能地去創造出那樣的平台,讓孩子們可以多方位地接觸,多多地體驗來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興趣以及喜好。
小孩子的喜歡其實不一定要花錢上課才可以得到。其實真正可以讓小孩子有興趣而想要做的,往往都是能夠與父母一同參與的活動。全家一起動手做手工藝,一起去露營,一起去打球,一起煮飯等等,孩子們往往都是從得到關心與互動的喜悅中來決定這是一項”他們喜歡做的事。“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長大之後能夠有自信一點,更有方向一點,那麼就儘早去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吧。那個探索的過程,日後也會成為他們迷惘時還能夠找到自己的指標喔。
您好,我是您的資深讀者兼粉絲,非常喜歡您在此篇文章中所提出的論點。如果您不介意,我對本篇的題目有點小建議,我覺得如果改成「請儘早在多方面幫助孩子找到興趣」會更貼切一點。
因為「培養」二字會給人一種錯覺,有一點像是要逼孩子去學鋼琴,然後希望他們練得多就會有興趣,而事實上興趣並不完全是這樣產生的。反而我們看到很多孩子,從自己本身有興趣開始去學習某項才藝,但因大人的急功近利或揠苗助長,被錯誤的態度培養了一段時間之後,反而沒興趣了。
Just my 2 cents.
Thanks.
謝謝你的建議^_^
也謝謝您這麼快就接受了我的建議!
我覺得非常榮幸 🙂
(如果我的小孩也這麼聽話就好啦…..)
琴老師